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關于 做好2025年國際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
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關于
做好2025年國際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
國防減救辦明電〔2025〕5號
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防災減災救災議事協(xié)調機構,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各成員單位:
2025年10月13日是第36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投資韌性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進災害韌性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切實增強災害韌性建設的責任感緊迫感。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事件多發(fā)頻發(fā),暴雨洪澇、地質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反映出抵御極端災害韌性能力仍亟待提高。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災害韌性建設的重要意義,清醒認識當前防災減災救災面臨的嚴峻復雜形勢,樹牢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針對風險防控、抗災設防、應急處置、救災救助等方面突出短板,持續(xù)加大政策、資金、技術等投入力度,強化源頭治理、綜合施策。要緊扣主題,組織深入開展災害韌性理念宣傳教育,引導企事業(yè)單位和有關方面加大涉災安全投入,營造全社會投資韌性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強化多渠道多元化投入,著力提升防災減災韌性能力。要深刻汲取近年來城市內澇、堤防潰決、橋梁垮塌等災害教訓,持續(xù)加大隱患排查整治、防災工程、應急物資儲備庫(點)建設力度,著力補齊關鍵防災設施短板。結合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地震易發(fā)區(qū)老舊房屋、學校、醫(yī)院和重要工程設施等抗震加固改造,在多災易災地區(qū)因地制宜開展受威脅群眾易地避險搬遷。結合災后恢復重建,深入開展電力、通信、交通等重要基礎設施和重點保護對象抗災設防能力提升行動。推動災害保險保障體系建設,健全完善巨災保險、災害民生保險、政策性農房保險等制度,積極推進“災害救助+金融保險”試點。創(chuàng)新開發(fā)韌性債券、減災基金等金融工具,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有序參與韌性基礎設施建設和防災減災技術裝備研發(fā)應用項目。
三、強化災害風險信息應用,完善落實韌性建設標準要求。要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制度,推動將災害風險信息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國土空間規(guī)劃、重大工程規(guī)劃等,嚴格控制高風險區(qū)域風險增量,推動分類分區(qū)實施禁、限、改等措施,有效降低存量風險。加強抵御極端災害的模擬試驗,在農業(yè)、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重要基礎設施及學校、醫(yī)院、養(yǎng)老院、旅游景區(qū)等公共服務設施等規(guī)劃建設中,完善韌性設計標準和抗災設防要求,留足安全冗余。持續(xù)深入推進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應用,在城市更新、國土空間規(guī)劃和用途管制、災害綜合風險空間管控等方面,充分發(fā)揮普查數據成果的基礎性支撐作用。
四、強化宣傳引導,推動普及韌性理念和防災減災知識技能。要根據不同地區(qū)和行業(yè)領域實際,創(chuàng)新災害風險防范宣傳教育機制,深入開展安全宣傳“五進”活動,重點加強防災減災韌性和各類災害風險知識技能宣傳教育,提升全社會對災害韌性建設的認知水平。充分發(fā)揮融媒傳播優(yōu)勢,制作發(fā)布符合不同受眾特點的減災韌性產品和典型案例。針對市場主體和融資機構,組織開展災害風險管理培訓,鼓勵企業(yè)、金融機構實踐韌性建設理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公眾參與韌性安全建設,筑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
國際減災日前后,各地區(qū)、各部門要結合實際,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線上線下防災減災展覽展示、科普講座、模擬體驗、疏散演練等活動,支持各類科普場館、教育基地等載體陣地推出更多優(yōu)質科普服務,鼓勵引導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報道,擴大公眾參與度。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
2025年9月29日